文|本刊记者 李思楚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碗厂乡造林地块,一株一人高的冷杉树苗翠绿挺拔。通过顶部新生的芽端可以看出,今年它已经长高了十多厘米,而这样看似平淡无奇的生长速度已经被视为“奇迹”。在海拔3000多米的高山上,幼苗种植后最初的几年每年只能生长1到2厘米,加上种植前的育苗期,这株冷杉已经15岁了。作为最早一批被栽种的苗木,它成为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社区和生物多样性项目(以下简称“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代表性的成果。
“不容易啊!”在为期三天的碳汇项目考察之行中,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抚摸着冷杉毛茸茸的针叶,参与项目建设的各方代表都流露出对待孩子一般的温情。这背后是项目开展近十年来多方的辛勤付出,也是对诺华履行企业责任的认可。
2010年12月,项目正式启动,成为中国第一个与外资企业直接合作的造林减碳项目。自2011年造林开始,目前,苗木长势良好,已经进入了抚育管护和计量监测阶段,其带来的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社区经济效益也赢得了多方赞誉。
“选择对的事就不怕麻烦”
诺华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是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注册的林业碳汇项目,项目地块要求既没有政府规划,也未经私人投资,且不存在其他造林项目,这就意味着符合标准的地块造林条件十分恶劣。正如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处处长童伟评价:“诺华把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承担下来。”
高原地带气候干燥寒冷,很多车辆无法达到的地块还需要人力运送物资,选择做这样一个“费时费力”的项目与诺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密不可分。“负责任的运营是诺华的宗旨之一。虽然制药行业并不是碳排放最高的行业,但我们依然主动承担了这份企业责任,而且在减排的过程中我们觉得不能单纯通过碳汇配额的购买、交换,而要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事情,所以我们选择了植树造林的方式。”诺华集团(中国)副总裁陈小晶这样述说项目的初衷。
项目历经近十年,同样离不开诺华几代人共同的努力,这是不断地传承、坚持下来的结果。“诺华的理念就是,选择做对的事,而且不怕麻烦,不怕费劲,一直做下去。”陈小晶如是说。
据了解,除了川西南林业碳汇项目,诺华在新疆推出的助力新疆教育、医疗和卫生水平提升的“健康快车”项目已经坚持了9年,在大凉山推行的儿童扶持项目“诺星计划”已经坚持了5年。而旨在号召员工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的“诺华公益日”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可见诺华天生具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基因,而这股韧劲在诺华集团全球环境可持续顾问Markus Lehni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全文详见《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19.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