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辉 孙新章 姚娜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
2025年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提出10周年。10年来国际社会为落实SDGs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形势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全球仅有17%的目标进展顺利,近一半的目标进展甚微,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不前或出现倒退。面对严峻形势,世界更加期待成功的实践经验。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是中国政府为落实SDGs进行的政策创新。示范区工作启动以来,太原市、桂林市、深圳市、郴州市、临沧市、承德市、湖州市、徐州市、鄂尔多斯市、枣庄市、海南藏族自治州11个示范区围绕建设主题,聚焦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探索和实践,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为国际社会落实SDGs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经验。
消除贫困与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消除贫困(SDG1)和饥饿(SDG2)摆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前列。然而,近年来全球在消除贫困与饥饿方面挑战依然巨大。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贫困、繁荣与地球报告2024》,全球仍有约6.92亿人每天生活费不足2.15美元(世界银行贫困标准),占全球总人口8.5%。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2024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约有7.33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
中国在落实SDG1和SDG2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底,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示范区立足自身基础和优势,在推进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探索出了成功的实践路径。
承德示范区针对贫困群体缺乏产业发展资金、缺乏实用技术、离家不便等难题,探索建立了由政府引导,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和科技特派员为支撑的产业发展与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产业扶贫“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的“三零模式”,切实提升了贫困户可持续生计能力,使食用菌、设施蔬菜等产业成为助力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临沧示范区依靠标准引领和科技支撑推进坚果产业发展。围绕坚果产业发展,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颁布和实施临沧坚果良种苗木培育、嫁接苗、丰产栽培等十部地方标准;建成国家坚果类检测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林业草原澳洲坚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组建国际澳洲坚果研发中心。2024年种植坚果面积达262.77万亩,成为全球最大的坚果种植基地,临沧坚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坚果产业实践经验入选云南省23个首批推广的“土特产”典型经验。
枣庄示范区围绕当地特色农产品——石榴的产业价值实现不充分、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难题,通过提升石榴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石榴文旅融合等方式,一二三产融合发掘多元价值,推动石榴产业全链条升级,提升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土产”变“金产”,支撑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
健康促进的实践经验
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实现个人潜力、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SDG3)。根据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全球在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孕产妇健康和抗击传染病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进展速度远低于预期。实现SDG3,全球需要加强卫生系统的投资和建设。
在示范区建设中,通过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数字化医疗等方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
承德示范区针对农村地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远、看病贵的难题,探索建立了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管理、构建区域影像信息共享和远程诊断的智慧分级诊疗系统,借助远程诊断技术手段,形成了“智慧分级诊疗”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了基层患者特别是偏远农村贫困群众就医就诊的及时性、有效性,减轻了贫困人口就医压力,实现了城乡医疗资源共享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
临沧示范区针对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足、群众看病就医难等问题,以实施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为平台,以医保总额打包支付方式改革为抓手,促使医院改变医疗服务模式,调整医疗供给侧结构,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分工协作与利益共享新机制——“云县模式”,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路径、新方法。
深圳示范区针对医疗资源总量供给不足、医疗机构布局不均衡、市民健康管理水平不高等影响居民健康的问题,在罗湖区率先开展了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整合辖区区属公立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医联体,试行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医保支付制度,促进医院与社康机构、医疗与预防融合发展,推进全科与专科协同服务,实现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大城市医改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借鉴,促进了SDG3的落实。
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实践经验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其可持续利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下,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分配不均、水污染加剧以及生态系统退化的困境。
关于涉水目标SDG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全球虽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有数十亿人无法获得安全饮水、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等方面的服务。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衡,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季节多,冬春季节少”的特点。11个示范区分布在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各地根据自身水资源禀赋,在水资源管理、水质改善、再生水利用等方面推出了切实举措,为其他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了示范样本。
桂林示范区针对漓江流域由于环保意识缺失、工业化加快等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实行漓江“三统改革”,统筹推进漓江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管理,探索出漓江管理体制改革“桂林经验”。一是统一管理,成立了高层次、强有力、职能明确的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二是统一经营,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一经营”的原则,分层次多元化经营,提升漓江风景名胜区旅游服务质量;三是统筹各方利益,遵循“人、地、资源和谐统一”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方案。“三统改革”变“九龙治水”为“握指成拳”,强化了漓江旅游品牌建设,为守护好漓江绿水青山、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郴州示范区为解决东江湖水资源保护与库区周边经济发展矛盾问题,依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助力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品牌化、全域旅游精品化、冷水资源利用高端化以及食品产业特色化。东江湖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性保护,东江湖成为中国中东部地区少有的出水稳定保持地表水I类的大型湖泊,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同时大数据、温泉康养、生物医药、特色农业等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太原示范区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利用城市热网输配中水开辟水源新模式:污水厂排出的中水,经过处理后得到高品质再生水,再通过现有集中供热管网输送到全市范围内替换自来水作为热力管网的补给水源。在满足全市供热管网使用再生水补给需求的同时,该系统降低了运营成本,提升了供热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又能满足市区工业企业等用水大户的生产用水、绿化灌溉和消防用水等需求,节能增效,同时还可减少敷设再生水管网的基建投资,对于北方供热城市具有推广示范意义。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
土地退化、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2024年10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布的报告称,1990—2020年这30年中,地球约77.6%的土地经历了更加干燥的气候转变,而干旱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福祉和生态平衡构成了严重威胁。
示范区采取系列创新性做法,使土地退化和荒漠化区域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成为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聚集地,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为落实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目标(SDG15)和清洁能源发展目标(SDG7)提供了经验模式。
鄂尔多斯风蚀与水蚀、风沙与水沙过程交织交错,导致近全域形成荒漠化土地。在示范区建设中,鄂尔多斯探索实施“光伏+治沙”协同发展的思路,打造了“光伏+生态治理+有机农林+沙漠旅游”的“光伏治沙”新模式。其中,在库布齐沙漠北缘、黄河以南,规划建设总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长城”,容纳1亿千瓦装机容量,目标实现光伏治沙400万亩,生态治沙800万亩。
海南州示范区在风沙肆虐的塔拉滩建立了“光伏+生态治理+生态牧业”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养羊与光伏经济的双赢,不仅有 8000万度的年均发电量,还实现了园区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也恢复到80%,土地荒漠化得到有效遏制,存栏的“光伏羊”达到1.5万余只,走出了一条适应青藏高原实际的养羊与光伏经济优势互补、经济发展与牧民增收双赢、生态保护与生态畜牧业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太原、徐州示范区围绕长期矿产开发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攻克采煤塌陷地、采石宕口生态修复等多重技术难关,使矿区从昔日的满目疮痍蝶变为市民的“后花园”,并在修复后的矿区接续打造“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特别是太原西山森林公园、徐州潘安湖湿地公园已成为生态文化旅游热点景区,为资源型城市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利用打造了可复制的样板。
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的实践经验
在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中,SDG12(负责任消费与生产)的实施对于实现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消除贫困、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推动负责任消费和生产,可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确保地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在响应SDG12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通过循环经济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和高效利用,通过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生产方式推动可持续生产。
临沧示范区把扶持蔗糖产业作为构建本地循环经济重要内容,从甘蔗品种选育到制糖副产物综合利用,搭建从农产品种植到加工剩余物全利用的蔗糖产业循环经济模式,落实“从摇篮到摇篮”的设计理念,通过打通蔗糖产业链上、中、下游,建立产业联动,初步形成了产业链完整、科技创新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的优势产业集群,实现了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承德示范区针对山杏产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通过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打造了炭电热肥联产、活性炭—炭工艺产品和杏仁精深加工三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衍生深加工产品 200 余种,产业链产值达7.6亿元,走出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新道路。
湖州示范区积极探索数字化与低碳化孪生发展模式,系统拆解工业企业碳排放“测、算、评、治”等关键环节,建立了全国首个以数字画像为牵引,以数字改造为抓手,以数字赋能为核心的“工业碳效码”应用场景,并在浙江省实现“一地创新、全省推广”,使企业碳排放数据从“政府少数人知道”转变为“企业自知、社会可查”,节能减排模式从“行政命令为主”转变为“企业主动、社会联动”,全域合力得到有效凝聚,实现产业治理和企业自觉同频共振。
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能力的实践经验
科技创新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驱动力。示范区建设的宗旨是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探索中国不同类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瓶颈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各示范区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工作内容,着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科技创新支撑可持续发展能力日益增强。
深圳市建立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交互融通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在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由市领导挂帅实施“链长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整体配套和协同发展。
湖州示范区依托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充分发挥G60科创走廊等战略交汇优势,探索“生态+科技+产业”的创新实践。依托良好生态环境,打造了“五谷丰登”计划、南太湖科创走廊等一批创新载体,以西塞科学谷为代表的科创基地加速了半导体、新能源等一批新型经济业态集聚,新经济日渐产生高效益。
徐州示范区肩负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正处于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动能转换的攻坚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成为制约当地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徐州打造云龙湖实验室重大科创平台,以科技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云龙湖实验室聚焦深部地球科学与岩土力学、深地灾害防控与装备研发、深地空间利用和资源开发三大研究方向,打造“深地科学—工程技术—高端装备”创新链和“深地探测开发—地下空间利用—智能高端装备—防灾应急救援”产业链,助力徐州产业升级增效。
编辑丨王秋蓉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1-2月刊
原文标题丨《为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的实践经验》
供图丨郴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