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零碳经济为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赋能铸魂

发布时间:2025-05-26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实景

五月的鄂尔多斯乍暖还寒。毛乌素沙地边缘,一场不期而遇的沙尘刚刚拂过,蒙西光伏基地的湛蓝光伏板阵列上,几粒沙砾在阳光下折射出钻石般的光芒。

牧民乌力吉骑着摩托穿过这片"蓝色牧场",远处成群的绵羊正在光伏板下啃食着改良后的耐旱牧草。"十年前这里还是黄沙漫天的荒滩,现在光伏板发电,板下长草,草里养羊,羊粪回田,这叫什么?他眯眼乐着,黝黑的脸上皱纹里绽放着笑容,“这叫太阳给我们发工资!”

这个充满诗意的场景,正是鄂尔多斯零碳革命最鲜活的注脚。当全球气候危机倒计时嘀嗒作响,这座曾以“煤海”闻名世界的能源大市,正以惊人的魄力在戈壁滩上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绿色答卷。从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的机械轰鸣,到碳中和研究院的智慧碰撞,从零碳机场的银色跑道到碳汇林间的鸟语啁啾,一场关乎人类文明转型的宏大叙事,正在北纬39度的苍茫大地上徐徐展开。

工业心脏的绿色跃动

鄂尔多斯市政府携手远景科技集团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首创并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拥有“风光储氢”的全系统绿色能源供应体系。目前已建新能源110KV变电站,园区所发绿电已实现100%就地消纳,保障绿色零碳能源供给。生产中所用蒸汽均为电锅炉产生,工业余能利用率高达70%以上。园区内80%的能源直接来自风电,光伏和储能,20%的绿电上网交易。为把“零碳园”打造成“中国典范、世界标杆”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可持续发展。

在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的智慧控制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园区绿电占比91.3%、碳减排量累计327万吨、每万元产值能耗0.12吨标煤。这些数字背后,藏着中国制造向“新质生产力”进化的密码,更跃动着鄂尔多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脉动。

“你看那个‘钢铁侠’!”顺着工作人员手指的方向,全球首条完全由绿氢驱动的高纯晶硅生产线正在运转。深蓝色的管道如动脉般连接着光伏制氢装置,银白色的还原炉在智能控制下精准调节温度。车间顶棚的透光光伏玻璃将阳光转化为电能,雨水收集系统在厂区花园里滋养着沙柳与柠条。“我们测算过,这条产线全生命周期可减少碳排放860万吨,相当于再造4.6万公顷森林。”

这样的场景正在鄂尔多斯形成“链式反应”:隆基绿能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与远景动力的电池工厂隔路相望,上游的风机制造商与下游的储能企业共享绿电交易平台。当全球首个工业级“风光氢储车”闭环体系在这里贯通,传统能源基地的转型之路豁然开朗。正如园区管委会负责人所说:“我们不是简单关停煤电,而是用零碳技术重塑整个工业生态。用‘风光储氢’绿色能源为全球探求成果实践”。

蓝天银翼的零碳宣言

2023年9月,鄂尔多斯伊金霍洛国际机场迎来历史性时刻:全球首架生物航煤燃料客机在此起降,标志着中国民航业向“净零飞行”迈出关键一步。机务人员张敏至今记得那个清晨:“当飞机尾焰在晨光中呈现出淡蓝色时,塔台里爆发出欢呼声。我们知道,自己正在参与改写航空史。”

2024年鄂尔多斯机场又启动了“零碳机场”的科技示范项目,与北京大学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合作,构建“光储充绿电+二氧化碳冷热一体化+创新地源+新型空气能+跨季储能+AI智算”供能体系,全面建设绿色低碳机场。项目设计能节约煤炭8874吨,减少碳排放13184吨,减少SO2排放量97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6吨,颗粒排放量43吨,较传统模式节约能耗72%以上。

这座形似哈达飘舞的航站楼,本身就是零碳智慧的结晶。曲面屋顶的3.6万块光伏瓦年均发电550万千瓦时,地源热泵系统让候机厅四季恒温,连行李传送带的动能都来自旅客步行的压电发电。更令人惊叹的是机场周边的生态修复——曾经裸露的矿坑变成200公顷碳汇林,迁徙的蓑羽鹤时隔二十年重返这片土地。生态工程师赵雪菲指着手持终端上的鸟类监测数据笑道:“现在候机厅的观鸟台比贵宾室还受欢迎。”

金沙漠里的阳光家园

在鄂尔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的环形报告厅里,一场特殊的“答辩”正在进行。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后刘阳,正向台下几十位牧民代表讲解"光伏羊"经济模型。PPT上跳动的曲线显示:当光伏园区牧草覆盖率提升至65%,每只羊可间接产生碳汇收益18元。

“这就是说,您家300只羊除了卖肉卖绒,每年还能多赚5400块碳汇钱。”话音未落,牧民们手中的哈达已如白云般涌向讲台。

鄂尔多斯的库布其沙漠曾被称为“死亡之海”,是中国七大沙漠之一,自然条件恶劣。近年在沙漠腹地已建起6座大型光伏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草、治沙改土”的主体化新型产业循环模式进行荒漠化治理。目前已治理沙漠10万亩,植被覆盖率从不足15%跃升至65%,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历史性转变。鄂尔多斯市规划:要在库布其沙漠北缘建成一道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光伏绿色长城”,将防沙治沙和新能源建设融合进行,用太阳之光促进鄂尔多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这种“顶天立地”的科研风格,正是鄂尔多斯零碳革命的独特气质。碳中和研究院院长办公室的墙上,并排挂着新能源开发利用论文录用通知和牧民送的羊毛挂毯。“我们既要攻克固态储氢这样的‘高精尖端’,也要解决‘光伏板擦沙器’这种‘土特产’。”他拿起桌上一件形似“滚刷”的专利模型——这个由研究院与牧民联合发明的自动清洁装置,让光伏板除尘效率提升40%,每年为单个电站节省运维成本超百万元。

碳汇银行的自然魔法

在杭锦旗库布其沙漠腹地,护林员巴雅尔正在给新栽的樟子松挂上二维码树牌。扫码瞬间,树木的生长数据、固碳量、管护记录跃然屏上。“这些树可是‘绿色股票’!”他骄傲地说。去年,他管护的3000亩碳汇林通过国际VCS认证,产生的碳汇指标在内蒙古环境能源交易所拍出98万元,“连梭梭树下的肉苁蓉都成了‘碳经济作物’”。

2024年12月17日,鄂尔多斯市首张林业碳票启动签约仪式,迈出鄂尔多斯市地方碳中和路径上创新实践的关键一步,不仅满足了地方空排企业的减排需求,还丰富了碳市场交易品种,激活生态资源“变现”能力、为林草权所有者开辟了增收新渠道。签约仪式上,伊旗国有林场与三家企业签订了林业碳票交易协议,共计认购林业碳票减排量6943吨,签约金额50万元。

鄂尔多斯的“绿色魔法”正在重构生态价值。全市已拥有森林资源3500多万亩,覆盖率达26.91%,草原植被覆盖率52%。全市已建成碳汇林285万亩,相当于2.6个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实践证明,通过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政策创新”的生态治理新理念,昔日的“死亡之海”正在转变为“绿色银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通过不懈努力,到目前,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毛乌素两大沙漠治理分别达到32%和75%。因此鄂尔多斯市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队伍”“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

更精妙的是“林业碳汇+生态修复+产业扶贫”的创新模式:牧民以沙地入股合作社,光伏企业购买碳汇抵消排放,科研机构提供适生树种,形成“沙窝窝变金碗碗”的良性循环。正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考察时感叹:“这里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比喻,而是可测量的经济学。”

夜幕降临,零碳产业园的灯光次第亮起,宛如点缀在毛乌素沙地上的银河,远景科技集团的智能微网系统正将日间储存的绿电输向城市。在库布其生态光伏基地,夜间红外相机记录下狐狸等珍稀动物在光伏板间穿梭觅食的画面——这些曾被人类工业文明驱离的生灵,如今在零碳经济场景下构成了新的和谐画面。

当西方某些国家还在气候问题上纠缠于“谁该多减排”时,中国这座曾经的资源型城市,用“含绿量”提升“含金量”,以"生态美”催生“共同富”,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方案”。

正如那首在牧民中传唱的新版《鄂尔多斯美》所歌唱的那样:“羊煤土气变成风光无限,马背上驮来绿水青山,羊绒温暖天南地北,沙漠托起翡翠绿洲......”这片曾经点燃人类工业文明火种的土地,如今正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归零再出发的勇气,为绿色家园撰写新的篇章。当零碳经济的血脉在这座城市周身奔涌,世界看见的不仅是能源革命的鄂尔多斯答卷,更是一个古老民族对“天人合一”的当代诠释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永生吟颂。

供稿:鄂尔多斯市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心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编辑:王秋蓉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鄂尔多斯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