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列表

夏光:五个“生态”共筑美丽甘肃|光影生态

发布时间:2025-08-08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作者:媒体中心



陇南大地


建设美丽甘肃是一个多目标、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五位一体的“生态链”。

建设美丽甘肃是甘肃省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部署。2024年,甘肃省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实施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7年美丽甘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美丽甘肃目标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为导向的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这对建设美丽甘肃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建设美丽甘肃是一个多目标、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保护绿水青山、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也要建立和完善绿色低碳的经济体系、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先进的生态文化意识和全民自觉的社会行动,它们是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五位一体的美丽甘肃建设“生态链”。

一是深入推进甘肃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

2024年,甘肃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7%,高技术产业增长4.9%,累计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85户、绿色工业园区10个,增量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带动绿色升级的新亮点。截至2025年2月底,甘肃省新能源装机达到6566.3万千瓦, 较2020年新增4211万千瓦,占电源总装机的64.8%,新能源发电量达到806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总量的35.4%,装机量、发电量占比居全国第二。总体上说,甘肃经济已经走在绿色低碳转型的路上。

下一步,构建美丽甘肃的经济生态,主要是针对石化、冶金等高耗能产业,加快超低排放技术改造。在“陇电入鲁”“陇电入浙”中,实施“绿电替代”工程,建设绿铝、氢能等新能源产业。在酒泉、武威等新能源基地发展大兆瓦风力发电机和新型光伏电池等,实现风机全产业链本地化生产。在兰州市“一站多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模式基础上,推进建筑垃圾再生材料应用,构建从祁连山“生态修复样本”到黄河沿岸的“绿色发展走廊”。

二是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近年来,甘肃省19项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标准落地,在监测与督察领域实施以省厅为主的双重管理,跨区域成立5个派驻督察局,组建市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全力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和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为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1301个拟签约项目、218个产业转移项目提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符合性核查服务,为5499家企业核发了排污许可证,为15858家企业开展排污登记。

下一步,完善美丽甘肃的政治生态,可以将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升级改组为美丽甘肃建设领导小组,特别是省生态环境厅用好美丽甘肃建设进展报告的“汇总权”。注重将美丽甘肃建设由生态保护修复为主转向更多地重视激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黄河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推动甘南州与下游省份建立水源涵养补偿机制。探索森林、草原等碳汇项目开发和碳汇交易,将绿电输出指标转化为经济收入。

三是创建和发展甘肃特色黄土高原文化

甘肃具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农耕与游牧融合形成的黄土高原文化蕴含着乐天知命、适应自然的生存智慧。多年来,甘肃积极发掘高原文化的积极元素,打造本土环保形象、“黄河安澜”文学品牌等,获得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优秀作品。广大市民踊跃参加美丽城市和绿色社区工作,创造了著名的城区大气污染网格控制单元经验。武威市依托人文资源和自然禀赋,打造“天马故乡· 醉美凉州”“沙海绿洲· 风光民勤”等一批美丽城市名片。

下一步,推进美丽甘肃的文化生态建设,需要把工作重心更多地从城市转向农业和乡村地区,更多地培育农民的绿色文化意识和美丽乡村审美能力,特别是动员并帮助农民建设具有甘肃人文历史特色的乡居农舍和村落建筑,将丰富而深厚的高原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面貌助推乡村文旅发展和乡村经济振兴。

四是推动更加广泛的美丽甘肃建设全民行动

甘肃积极推动创建各种各类示范区,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美丽甘肃建设,例如,探索建立了低碳循环、人产和谐美丽园区等。平凉市精心打造“康养平凉”城市名片并再获“中国海绵城市典范”,甘南州全力打造“五无甘南”“十有家园”,临夏州着力建设公园城市和蓝色黄河等,天水市创建和美乡村省市示范村37个,黄河临夏段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2023年省委省政府认定命名了94个省级和美乡村。



甘肃省平凉市


下一步,推进美丽甘肃社会生态建设,主要是拓展广大社会公众参与美丽甘肃建设的路径。一方面增强公众对美丽甘肃的主人翁意识,明确社会公众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例如,遵守生态环保法律法规、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

另一方面将社会公众作为美丽甘肃建设的主体力量,赋予社会公众更多的参与权利和利益,例如,让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体有更多途径对政府机构和市场主体进行民主监督,有更顺畅的渠道对违法行为进行民事诉讼和公益诉讼等。

五是筑牢西部地区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地处黄河流域上游和西部地区核心地带,其自然生态系统既重要又脆弱。近十年来,甘肃省大力治理生态环境,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下降了22%,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升到98.6%,黄河干流出境断面连续9年达到Ⅱ类水质。全省自然生态状况总体稳定,2024年生态质量指数(EQI)为46.20,较2023年提升0.12。祁连山生态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

下一步,推进美丽甘肃的自然生态建设,可以从两条路线展开:一是加强本省的内功修炼,继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为“十五五”时期及未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储备更多的自然生态条件,例如,持续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和小流域水生态环境,消除并增加循环利用固体废物,巩固并提高山川绿化植被覆盖比率等。

二是把全省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纳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设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立西部经济战略腹地等重大战略,建立美丽甘肃建设项目储备库和美丽甘肃建设专项基金。依托湟水、庄浪河等打造生态廊道节点城市绿道网络,在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开展防沙治沙林草综合治理项目等。

总之,在美丽甘肃建设中,五个“生态”是互为依靠和互相支撑的,不能把美丽甘肃建设仅仅理解为创造水清岸绿、繁星闪烁的自然环境,而必须把五个“生态”共同建设,五位一体加以推进。


文中引用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调研报告部分资料

作者、摄影丨夏光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

编辑丨李思楚

来源丨《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5年7月刊


文章发布: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文章关键词: 夏光|光影生态
相关内容推荐(注:通过关键词提取内容)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
说明:申请加入可持续发展行动展示厅,请联系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申请账号发布行动案例信息,联系电话:010-6216042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