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讲好电力行业贡献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故事,推广电力企业履责于行的典型做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联合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开展了2025年“金钥匙·电力主题赛”暨面向SDG的电力企业行动方案征集活动。
本次“金钥匙·电力主题赛”设置乡村振兴、气候行动、海外履责、创新变革4个赛道,经初赛评审,共80项行动方案进入复赛路演环节。为进一步扩大优秀行动方案的影响力,引导社会各界了解电力、认识电力、支持电力,我们将对进入复赛的各项行动进行集中展示,助力宣传推广电力企业履行践行的典型做法。
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关注点赞!
气候行动
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服务“双碳”目标、促进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方面的创新行动。
B01
“青绿方程式”建设校园能效优化实验场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唐山供电公司
针对高校校园用能结构复杂、能效水平偏低等问题,国网唐山供电公司发挥技术优势,联合唐山学院创新机制与模式,搭建起集数据监测、智能调控于一体的校园能效管理平台,在教学、生活等校园重点区域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节能改造,成功打造“节能降碳增效”示范样板,为校园绿色发展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经验。
B02
打造“绿能四合仪”:赋能分布式光伏改造“四可”落地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推出国内首款CPA认证的分布式光伏“四可”装置,集测控、通讯、计量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改造成本降低53%、效率提高80%,有效解决分布式能源改造成本高、效率低、阻力大等难题。装置在湖南全面推广后,预计年促进光伏消纳11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煤耗42万吨、降碳108万吨。
B03
破解脱碳“密码”——生物质赋能煤电低碳化转型
黄冈大别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双碳”目标下电力行业减排任务艰巨,传统煤电机组亟需低碳化改造。大别山电厂75.6MW生物质耦合发电项目,以生物质为零碳燃料替代燃煤,实现年减排CO₂ 45.98万吨、度电碳排放降低15%。项目同步推动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减碳与乡村发展协同效应,为煤电转型提供方案。
B04
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深远海绿电大规模送出的“新解法”
南方电网广东阳江供电局
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海上风电作为重要绿色能源,正在迅猛发展。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逐渐向深远海扩展,但电力送出面临诸多难题,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打破传统海上风电送出模式效率低、资源占用多现状,破解深远海风电交流输电送出面临技术瓶颈,满足粤港澳大湾区能源需求与化解减排压力。
B05
探索新自然经济模式,推动清洁低碳转型——全球首个漂浮式海上风渔融合示范项目
龙源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为积极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落实“双碳”战略,推进能源转型,龙源电力创新开发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项目“国能共享号”。平台针对海上风电开发与传统海洋牧场发展瓶颈问题,通过智能化养殖和数字化监控革新渔业养殖模式,实现“海上发电、海下养鱼”空间立体化利用,创新探索“以电养鱼、以渔养电”循环经济模式。
B06
零碳智慧与文化科技产业园创新融合
北京天宁一号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中国华电天宁1号园区由原北京第二热电厂区改造而成,近年来围绕节能降碳、绿色发展,采取分布式光伏建设、节能改造、绿电交易等措施取得“碳中和”认证,并在联合国COP28会议期间作为典型案例展示。2025年5月作为全国15家之一、北京市唯一一家园区类项目入选国家生态环境部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B07
世界首台套600MW亚临界机组提效改造,探索低碳可持续发展路径
国能粤电台山发电有限公司
在国家“双碳”战略下,台山电厂实施600MW亚临界机组跨代升级改造,突破五大核心技术,供电煤耗降低25.94g/kWh,深度调峰能力提升至20%,年减排二氧化碳25万吨,能源保供事迹获央视报道,为火力发电行业树立“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转型标杆,推动煤电从“污染治理”向“主动减排”升级,彰显绿色低碳转型社会责任担当。
B08
打造CCUS创新示范项目 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国家电投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为响应崇明岛世界级生态岛、长兴岛低碳岛建设,上海电力将转型发展与用户需求深度融合,创新提出“碳捕集—碳运输—碳利用”一体化路径,并将捕集气体用于电焊保护气,实现产业应用闭环。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达到10万吨/年,相当于种植556万棵树,填补了国内空白,并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B09
从示范先行到处处可行:零碳智慧工业园区的港华实践
港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破局能源结构单一、能效低、投资回报难等工业园转型痛点,港华能源以“零碳智慧工业园区”为核心场景,创新推出“投建运营+服务协同+智能微网”解决方案。通过绿色金融激活资金、合资共建降门槛、AI能碳平台聚合调度交易,推动园区降本减碳,以可复制模式加速全国128个零碳园区落地,助力工业绿色跃迁。
B10
“近零碳”预制舱助力“双碳”战略
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保护自动化系统分公司
针对配电网站房审批建设周期长、碳排放高、智能化水平低、环境融合度差等痛点,许继电气基于绿电供能、多源感知、智慧运维、电碳计量等技术打造新型近零碳预制舱站房解决方案,实现站房“快速高效、低碳环保、数字智能”建设,解决传统站房“高碳、低效、邻避”等问题,打造绿色友好站房标杆,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赋能。
B11
淀泽阳光·塘聚绿能——构建雄安新区绿色发展协同生态跃升新范式
中国大唐集团雄安能源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科技创新有限公司
大唐雄安公司落实雄安新区绿色低碳发展战略,联合大唐科创公司创新“光伏+坑塘治理”模式,打造新区首个地面分布式新能源样板工程。通过合理选型及布局设计保障高效发电,耦合新型混合电容平抑光伏波动,利用闲置坑塘解决土地资源紧张与生态治理难题,为新区新能源开发、生态环境提升与美丽乡村建设多重价值实现提供路径。
B12
“会赚钱”“能减碳”的电动汽车——“万电齐发”构建智慧减碳背景下的车网互动虚拟电厂体系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
当前,上海电动汽车充电高峰正持续加剧电网峰谷差。国网上海电力联合用户、车企、负荷商、发电企业等,利用充电负荷可调性,聚合充电桩参与电网调节,构建“车网互动虚拟电厂”体系。此举推动电动汽车市场化消纳清洁能源,优化负荷配置,延伸服务链,打造减排新模式,提升环保水平,助力“双碳”目标。
B13
“光伏+采煤沉陷区”探索气候治理新模式
中国三峡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淮南因多年采煤至地面沉陷积水成湖,湖水水质较差、生态退化亟待修复,三峡能源以“渔光互补+生态修复”模式,通过“发展清洁能源减排、盘活废弃空间、修复生态增汇、提升气候韧性、推动绿色转型”五位一体,实现了能源结构优化与生态系统恢复的协同增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贡献了兼具减排与适应双重效益的创新路径。
B14
基于多学科协同创新体系的光伏组件自清洁技术创新
北京京能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光伏发电以其绿色可再生的特性成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然而,环境污染物制约着其发电效率和系统安全稳定性,导致成本攀升。京能国际围绕光伏组件智能高效清洁问题开展自主研发。成果经实证,发电量同比提升8%左右,为光伏组件清洁技术研究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典型案例,更对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B15
电眼观碳 构建应对气候变化“海南范式”
海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海南电网公司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双碳”目标和自贸港高质量发展需求,以数字电网为核心载体,推进海南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联合政企打造海岛数智低碳治理生态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贡献气候变化应对的海南范式。
B16
汇“绿”成“金”,焕发“沉睡”碳资产绿色新价值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
为解决中小型碳资产参与碳市场交易难、碳管理服务缺等痛点,国网苏州供电公司协同多方,共建全国首个市场化碳普惠体系,搭建智能服务平台,打造“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认证、碳金融”一站式服务,实现分布式光伏、湿地碳汇等中小型减排项目减碳价值变现,填补国内碳市场机制空白,推动“沉睡”碳资产焕发绿色新价值。
B17
凭智慧赋能变电站舱体 以负碳愈疗沙地草原
国网内蒙古东部电力有限公司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极低温强风沙气候区,境内覆盖大面积草原,变电站建设运维过程中面临设备碳排放量增加和草场碳汇损失的双重困境。国网蒙东经研院创新提出“智慧赋能变电站全寿命周期负碳舱体+生态修复”的解决方案,成功破解高寒沙化地带电网发展与沙地草原治理的难题,形成可复制的绿色新范式。
B18
以旧换新、向绿而行,“碳”索光伏高质量发展新范式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海宁市供电公司
以光伏电站设计寿命15—25年计算,2025年起我国将迎来首批光伏退役潮,若不及时更新将直接影响供电可靠性、经济性和碳减排。在分布式光伏起步最早、密度最高的浙江海宁,国网海宁供电公司创新研发基于政策规范、技术迭代及资源循环的“三位一体”光伏设备更新新范式,助力光伏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效减碳、优质减碳。
B19
数字赋能清洁能源,助力打造青海产业高地
大唐青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基于大唐青海公司近三年在数字化能源生态体系建设、大型光伏基地开发、清洁供暖推广等方面的创新实践,聚焦创新和基础设施、气候行动等目标,提出“数字赋能清洁能源开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构建”“绿电民生工程”三大行动方向,设计出多维度解决方案,为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提供“大唐模式”。
B20
微电网“个体户”,带动乡亲共建“零碳生意网”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运城供电公司
在农村光伏快速发展,但难以真正实现“零碳”的情况下,运城供电公司创新打造“屋顶光伏+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的新型“光储直柔”微电网系统,形成农户-邻里-整村三级绿电网络,有效解决光伏发电不稳定、绿电应用不充分、低碳生态难持续的痛点,成功打造第一个“中国零碳村镇示范村”,为农村能源转型提供了典范。
B21
打造“近零碳”工厂,助力海工船舶制造绿色转型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通供电分公司
海工船舶的减排压力集中于造船环节。南通供电公司以中远海运为试点,聚焦焊接、涂装、总装、调试等船舶制造核心工艺,通过“点对点”精准优化、部署光伏及储能设施、推广岸电替代及政策协同等举措,助力年减排CO₂ 4500吨。该厂区获评南通市首批(近)零碳工厂,入选“生态环境部2023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
B22
践行“3C”理念,推进气候与生态协同治理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世界面临严峻的环境风险,中国核电充分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责任,坚定贯彻“两山”理念提出“共治、共生、共荣”的生态环境保护新“3C”理念,通过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美家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